但这天底下,唯有读书人不能议论任何除了读书之外的事情。
    这些规定,皆是因为老爷子早年的出身所致。
    他就是认定了,读书人就该做读书人的事情,未曾学会武艺,便空空而谈,于国无利。
    被朱允熥摆出洪武训令的刘三吾等人,一时气短。
    沉吟良久之后,期间便有一名官员迟疑着开口道:“殿下,诸监生今日非是议论朝政,而是大明社稷。”
    又有人说道:“诸监生所说,原东宫侍讲黄子澄,穷尽圣贤,传道受业,何故无妄贬黜之宣府镇?”
    这人说着话,悄无声息的抬头看了朱允熥一眼。
    这番问题,几乎是将在场的矛盾点给直接点了出来,直指朱允熥本人。
    “殿下今日声称羽楚卫指挥使有开平王遗风,原本臣不以为黄子澄乃是因纠错殿下有独推武功之意,今日看来确有其事了……”
    “陛下改封殿下郡国淮右,诸生之言,即便有所偏颇,亦是为了天下礼法,何罪之有?”
    “祖宗之地本就不可轻易藩国,乃或郡国。
    殿下英武之才,当要嘉奖,臣无有不从,然祖宗之地不可轻易相授,臣于此事,今日本就欲上奏陛下,为殿下再改郡国之地!”
    双方几乎都架了起来。
    刘三吾目光一转,上前一步:“殿下,今日诸生之事,或有偏颇,然实则皆因国朝社稷,亦有殿下……之存因。
    今日殿下放诸生返回国子监,可谓仁义之举,足可称道也。”
    他这样做,就没有你的原因吗?你不反思一下?
    听着刘三吾这老货的言论,朱允熥眉头夹紧,眼底第一次泛起杀意。
    他竟然在教自己妥协!
    他是觉得,今日西安门前之事,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导致?
    还是他认定了,自己若是不让羽楚卫指挥使于马放过这些国子监监生,他们便要在朝堂上对自己发起弹劾?
    刘三吾这番话,场上的人都听得清清楚楚。
    一时间,西安门下,鸦雀无声。
    所有人都在等着朱允熥开口。
    然而,在这一阵死一般的寂静下,西安门城门楼下,却是幽幽的传来一声轻轻的问询。
    “孤的孩儿,何曾做错了事?”
    第九十二章本王记得你们每个人
    西安门前,所有人皆是微微一颤,茫然错乱的挪动着僵硬的身子,转向城门口。
    本就是面对着西安门的朱允熥,看着城门下领着人缓缓走出的太子爷,嘴角、眼角不由的带起了一抹笑容。
    城门洞下。
    大明朝太子爷朱标身着东宫储君常服,头戴黑纱折角朝天翼善冠,双手缩在大袖之中,背在身后,缓缓的走出城门楼。
    在他的身后,是一班宫廷内官,以皇宫内总管孙狗儿为首,躬身小碎步的紧随在太子爷身后。
    再往后则是以锦衣卫指挥使蒋瓛为首的一干身着飞鱼服、腰佩绣春刀的锦衣卫官兵。
    朱标走到了城门口下阳光阴与阳相交的地方,身形停下。
    在其身后的内官总管孙狗儿当即上前,挥挥手。
    后面的内宫太监们,立马是搬了一张梨花圈椅到了太子爷身后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